一、理論背景
(一)互動儀式鏈理論
“互動儀式鏈理論”由社會學家柯林斯提出。他指出,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核心機制是高度的相互關注,且參與者在互動儀式中積聚了情感能量?;觾x式包括四個組成要素:(1)至少有兩人聚集在同一個場所;(2)對局外人設定界限;(3)人們關注同一對象,通過相互傳達互相了解;(4)參與者分享共同的情感體驗?;觾x式的結果包含四個方面:(1)成員身份感;(2)個體情感能量;(3)群體符號;(4)道德感。
(二)粉絲文化概述
新媒體時代,高效性、即時性的互聯網是粉絲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土壤。粉絲群體不再受六度分隔界限的約束,和偶像之間的距離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互動模式也正由單線向雙向式轉變。與此同時,粉絲文化的主體也正在發生轉移,粉絲對粉絲在偶像職業生涯中的作用越來越不可忽視。
互動儀式鏈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粉絲文化。粉絲在和喜歡同一偶像的參與者互動的過程中相互了解溝通,對偶像的活動表現作出評價,獲得了成員身份感,即都以粉絲的身份自居。這種成員身份感是粉絲開展進一步活動的基礎,比如對偶像相關活動投入更多熱情和精力。每一個粉絲群體都有自己的群體符號,比如李宇春的粉絲被稱為“玉米”,他們還有統一的“飯圈用語”。 當所有的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關注相同焦點并參與其中的粉絲聚集了一定的情感能量,這些因素會彼此作用釋放更大的情感能量,即產生群體團結感,這很好的解釋了“飯圈nattle”現象的發生。
根據柯林斯的理論,粉絲對偶像投入的情感能量是以偶像對粉絲的反饋為基礎的,即如果偶像沒有對粉絲投入的熱情和精力給與回報,粉絲會逐漸喪失熱情,這解釋了“脫粉”現象的來由。
藏族前半段舞段充滿著儀式感,開場展現的是一位老者給一頭耗牛的牛角上系紅繩,在此處并沒有用很實的光斑給老者做定點,而且采用了電腦染色燈給老者抹出了一塊橙紅色的區域,加上對亮度的控制,讓觀眾既能看見老者與耗牛的表演,又能不破壞儀式中的神秘感。之后的一段耗牛群舞,首先是一位演員的前區舞段,演員手中拿著一對牛角,此時也沒有按部就班地上一個傳統的光圈定點,而是利用電腦切割燈,雕刻出一個半月牙形狀的區域來模擬牛角,演員在這個牛角里完成獨舞舞段,這樣不僅沒有破壞舞臺燈光本應有的強調區域和演員的作用,更是在形態上與整個舞段相呼應。
二、準社會關系
(一)概念概述
第二,準社會關系具有成本性。根據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粉絲追隨偶像時,為了獲得更多的情感能量,他們愿意投入金錢、時間等成本來集聚更多的情感能量。在粉絲文化中可反映在粉絲給偶像打榜、接機、購買周邊產品等行為中。但是這種成本具有自愿性,準社會關系越強,粉絲獲得的情感能量越多,所以他們投入的成本可能越高;相反,準社會關系越弱,粉絲獲得的情感能量越少,他們可能會投入極少的成本甚至不投入任何成本。
(二)準社會關系的體現
當然,除了真實的人物外,準社會關系可以應用于虛構人物,如“品牌”、“動漫角色”等。有研究表明,商家使用品牌信息可以塑造不同類的品牌個性,該品牌就像人類一樣被賦予個性,受眾甚至會想象這一虛擬的形象在某種情況下的反應。例如2019 年春節檔大熱的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廣受好評,其中人工智能Moss更是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甚至有網友在觀看電影后畫出了Moss 的動漫虛擬形象,并將它和電影男主人公劉培強最后的對話畫成了漫畫。除此之外,許多品牌還喜歡使用擬人化的語言或形象來拉近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如騰訊使用了企鵝的虛擬形象,可以發現,比起“騰訊”,微博上的網友似乎更愿意以親切的口吻將其稱呼為“鵝”。這些都是受眾和角色建立準社會關系后的行為及反應的體現。另外,這些品牌或虛擬形象不止可以向消費者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也蘊藏了一定的商機,能幫助促進在消費者建立準社會關系,進一步促進受眾其他積極行為的產生。
(三)準社會關系的特點
試驗組的產品7~18目間的比例比對照組高16.54個百分點,差異極顯著(P<0.01),試驗組粒度更均勻且無大的玉米皮,外觀更好。
1.2.3 試驗過程 播前曬種3~4 d,剔除小粒、蟲蛀粒、霉爛粒、破損粒,用小麥數粒板按照播量進行數粒裝袋。根據不同密度和不同播種時期進行人工開溝撒播、石磙鎮壓。播前施磷酸二銨150 kg/hm2,尿素300 kg/hm2,硫酸鉀75 kg/hm2作種肥,返青后追施尿素150 kg/hm2,抽穗期結合灌水追施尿素150 kg/hm2。全生育期灌水4次,分別為越冬前、拔節期、抽穗期和灌漿期。生育期內進行中耕鋤草3~5次,防治蚜蟲和白粉病3~4次。
準社會關系理論最初由心理學家Horton 和Wohl 于1956 年提出,他們認為準社會關系是電視觀眾與媒體角色間存在的親密的關系,指受眾將大眾傳媒中的人物當做真實的人物并做出反應。這種關系類似于人際交往,當受眾了解一個電視媒體形象時,受眾在不同的情景中通過直接觀察角色的外表、手勢和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像真實的朋友、家人甚至是戀人一樣去了解這個角色。但準社會關系區別于與人際交往中的關系。不同之處在于,準社會關系是單向的,非面對面的,受眾在這一關系中處于被動地位,單方面的與媒體角色建立理想的關系,而媒體角色并不了解受眾的情況。因此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準社會關系來定義。
首先,準社會關系具有單向性。Horton和Wohl 提出準社會具有單向性?;诋敃r兩位學者的研究背景,受眾接觸到媒體角色的渠道和平臺較為單一,因此多數受眾都是單方面的追隨。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信息渠道增多,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成本降低,在粉絲追隨偶像的同時,偶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關注或回應粉絲的需求,準社會關系的單向性逐漸模糊,粉絲和偶像間的地位逐漸平等。
三、準社會關系在粉絲文化中的反映與
體現
盡管多數媒體角色離受眾的生活較遠,受眾可能對他們的感受、想法和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產生共鳴,這就導致了粉絲和偶像之間、粉絲和粉絲之間等多方間產生不同的關系。粉絲和偶像關系良好,即準社會關系較強時,粉絲會盡力為偶像的事業等方面提供助力,比如“打榜”、“接機”等,當粉絲和偶像關系惡劣時,“脫粉回踩”這樣一損俱損的事情可能會發生;粉絲和粉絲之間的關系是粉絲偶像間準社會關系強弱程度的側面反映,準社會關系強的粉絲群體維護偶像的決心也更加強烈,當粉絲發現有人抹黑或者無事生非時,可能會導致“飯圈battle”的發生。
從準社會關系角度出發考量偶像和粉絲關系,可以看出,粉絲即受眾處于被動地位,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都自發的和偶像建立了“假想的”人際關系。如今的偶像市場雖然未完全成熟,但是已經產生了龐大的粉絲群體,根據粉絲文化,這些粉絲群體還可以細分為很多類別,如“事業粉”、“顏值粉”等等,不同的粉絲群體和偶像之間的準社會關系強度是不同的,對偶像的態度和自我本身的行為反應也不同。
四、關于正確引導粉絲和偶像關系的建議
由于 “不適當追星”而產生不良影響的事情時有發生,者不僅對粉絲的生活造成傷害,也會損害偶像的聲譽和形象,因此不管是偶像一方還是粉絲一方都應當從中吸取教訓,正確把握雙方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康有序的粉絲文化。
調查發現,大部分醫護工作者認為醫護職業風險大、責任重,在日常診治、護理中經常會面臨一些突發狀況。因此,應關注醫護工作者生存狀態,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維護醫護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借助大眾傳媒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醫護工作者職業形象,突出其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無私奉獻精神,提高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增強醫護工作者的職業認同程度。
(一)偶像應正確引導粉絲文化
偶像可以說是整個粉絲群體的引導者,他們的行為可被視作情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對粉絲產生影響。粉絲從偶像身上獲得的情感能量越多,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可能會越積極,獲得的情感能量越少,粉絲對偶像相關活動等的熱情可能越低,因此不同的偶像行為能夠產生各異的粉絲行為。所以偶像應當恰當把控自己的言行,樹立正面形象,給予粉絲群體正卻的價值觀和引導方向,給粉絲樹立榜樣。
(二)粉絲應正確看待粉絲文化
粉絲應正確看待和偶像之間的關系,把握好“度”,避免將準社會關系過度模糊為真實的人際關系,導致自己投入過多精力,產生不良影響。比如“私生飯”這一現象,就是粉絲過度沉迷于偶像,采取激進的措施追星而導致的結果,這種行為不僅不會拉近和偶像之間的關系,對粉絲的生活也沒有任何積極影響。應向偶像學習其良好的品質,將偶像作為自己的榜樣力量。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商學院)
作者簡介:張晨蕾(1998 ~),女,河南大學商學院2016 級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 。
標簽:粉絲論文; 偶像論文; 社會關系論文; 受眾論文; 互動論文; 社會科學總論論文; 社會學論文; 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論文; 《營銷界(農資與市場)》2019年第7期論文; 河南大學商學院論文;